林丽平大师4月5日《嵩山论禪》--《出家人生活一
4月5日(农历三月初九)星期三《嵩山论禅》--《出家人生活一日谈》:真正的寺院其生活是清净、規律、清苦的。並不是有人所想象的青灯黄卷,清静悠闲。出家人生活也紧張繁忙,所不同世间人的是不为名利权情操心奔波,而是为生命的圆满而忙碌修行。下面我们一齐来了解领略出家人一天的修行生活。
1、钟鼓。清晨约4点半,钟响鼓鸣,一声板响,僧人便起床洗漱,穿袍搭衣,排班齐集大殿,开启一日的修行生活。
2、早课。僧人集体诵经持咒,礼拜忏悔,梵呗歌贊。並称念佛号,绕佛经行。嗣后归座,跪念菩萨名号,发願文,三皈依等,坚定修道信念,礼佛三拜结束。
3、过堂。吃饭別名。大众排班魚贯而入斋堂,坐位念供养咒”后,行堂师为大家分发饮食,早餐一般有稀饭、馒头、小菜。用斋时庄严肃静,食存五观。不能话,有要求以手势表示。斋后,方丈或僧值会对当日工作安排作简短说明。大众离位各回住处。
4、开示。寺院会根椐大众的出家时间、修学程度、安排固定时间集体学习经论。大德和尚也会在法堂、禅堂为大众说法。
5、出坡。丛林中普请大众从事作务劳动为出坡。出坡动者劳役,静者文书美工等,凡布施时间体力心力成就之劳务,皆称出坡”。
7、禅修。分行禅与坐禅,调节自己身心状态,清明正知正念,破迷开悟,見性成佛。
8、止静。鼓响钟呜板响,约晚9时,僧众开始洗漱准备休息。僧值打板巡寮完毕,寺院便沉浸于深深的夜色中。以上便是僧人一天的生活。
1、出家程序:年满18岁以上成年人都有权利出家。寺院对要求出家者,查明身份来历并无法律问题,认定其符合出家条件,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(背诵五堂功课、学习沙弥律仪和佛教基础),拜一位比丘师父(女性拜比丘尼)为剃度师,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(剃除须发,以僧装换俗装,去俗姓改姓釋,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另,按规定发给度牒)。然后经过短期修学,求受十戒,成为沙弥或沙弥尼,正式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。即出家了。
2、出家的几种形式:a、身心俱出家。即身位丛林寺院,心不恋慕俗世的五欲之乐,身心统一,此真出家也。b、身出家心不出家。身在寺院心恋尘世,只为生存、消极避世或为社会名利、地位而出家。这是佛所呵斥的,是伪出家。C、心出家身不出家。身不住寺院,但心不再恋慕世俗五欲亡乐,不过,一般凡夫很難做到,而是圣位菩萨所实現的权巧方便。如居家修行的居土等,但这不算真正的出家。
3月30日(农历三月初三)星期四《嵩山论禅》--《阴阳辩》:(2)、阴阳理论在中医中的运用。比如我们以一根数轴上“0点代表健康,那两边无穷多的数字则是千奇百怪的病或症状表現。例5”代表感冒的话,中医则给各种疾病都加上一个正或负的属性。治疗时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方面,但目的是将失衡状态调整到阴阳平衡”的中点。又如中医治疗失眠有实证(十)清热泻火,虚证”(一)补气补血之別。再比如,人体活动属阳,物质基础属阴,当人活动量过大,就耗损了过多的基础物质,体内阴气严重不足,阴阳失衡,疾病就產生了。那就得暂停活动,另一方面服中药,滋养阴气,使阴阳平衡。阴阳的划分并没有好坏之別,这最初用来表述四时之序”的阴阳学说被医家应运后,也就有了《素问、四气调神大论》所陈述的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养生之道。
3月29日(农历三月初三)星期三《嵩山论禅》--苍天有厚生之德。了解中医,保健养生。五、《阴阳辩》:
1、概述一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面,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。阴阳决定人之生死,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源。自然界给古人印象最深的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。随着认识深入,古人又逐渐掌握了日月运行、四时变化的規律,阴阳概念得以形成。他们将温暖、向上、向外、光明、活动、清明等特性的物质,归于阳的范畴;反之,将具有寒冷、向下、向内、黑暗、静止、浑浊等特性的物质,旧于阴的范畴。如白天属阳,晚上属阴;春夏为阳,秋冬为阴等。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。人体也是一个阴阳不断变化的整体,体表、上部、左侧、六腑、气等均为阳;体内、下部、右侧、五脏、血等为阴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阴阳者,……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故治病必求于本。阴阳平衡互相依存呼应,人体就不易生病。可以说,阴阳之说在治病养生方面的运用,使中医在理论层面上,有了古代科学”内涵。应该理解阴阳平衡不是数量上的半斤对八两,而是一种理想和谐状态。
3月24日(农历二月二十七)星期五《嵩山论禅》--佛门医道平台在内地的窗口--福州凤翔岭养生山庄(照片)
了解中医,保健养生。想学中医的人,也许他刚到门口,就被中医那些阴阳、五行等玄虚术语给吓住了。其实不然,古代先贤他们用阴阳、五行认识客观世界,是最方便不过了,这是认识工具而己。许多抽象的事物通过这些工具认识,既形象而又生动活現地被掌握、推广。
今天我们与古文化距离越来越远了,先是在启蒙教育方面,介绍古文化比例越来越少,能完整阅读文言文的人巳经不多,再后来推行简化汉字令,更是把通往古文化之路几乎堵死。我想再过一、二代,也许只有考古专家才懂得古文化。所以在讲《阴阳辩》之前,我想先说说文化的传承。
文化系统是历代社会精英总结的社会知识宝库,你只有保存它,然后学习才能再升级,促进社会不断发展。文化如中断了,整个社会就出現信仰危机。大家知道,清兵趁明朝内乱,進关时总共才10万人馬,這原先关外游牧民族坐上统治大中原座位后,不是以满文通天下,而是完整地传承了大汉族汉文化。在吏治上重用大量汉文官,朝廷公文满汉两文並列,历届皇帝清汉人精英作他们子孙老师,从小就师从汉文。有些皇家子孙的文字书法几近专业水平,很拿得出来。可見小时下得功夫。坐阵的皇位的当家人,个个精通汉人文化思维,对汉人阴谋阳谋滚瓜烂熟。清初、中期却治国有方,有几个朝代还非常昌盛繁荣。
2、要有保存、传承、发扬先贤古代文化的信念,这个搞好了,我们才有厚实的底气站在世界舞台上。象我们这一代多少还懂得从前一些事。就拿大众穿着服饰来说,五十年代,中山装流行了一阵后就消声匿迹了,是不是觉得中山装代表着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朝代,这不考而知;之后学苏联老大哥列宁装,后来说大哥是修正主义,列宁装全扒下。改革开放了,穿西装。在服饰文化上,我们心中根本就没个底。看看中東阿拉伯,还有近邻印度、尼泊尔,还有东南亚,他们的国家、民族在文化传承一服饰方面都是始终一致。他们的领导人、国王、总理在国际交往舞台上,都着日常自已民族服装。这是一种自信、自豪,是底气厚实的体現。
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。它以佛法信仰为基礎,充分体現禅宗智慧,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現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。中国自古就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,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。它以武术技术和习练套路为其表现形式,以佛信仰和禅宗智慧为其文化内涵。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信仰。其最初形态是禅定。六世纪印度高僧達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,故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,少林寺历代僧人收集民间武学精华,汇合自创武术技术,使少林武功日趋完备高端,作为禪修的法门一一少林功夫也随着禅宗的盛行闻名于世。少林寺僧人练武是为了禅修,禅武合一”是少林武学的主流思想,以武修禅开悟成为僧人习练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。
3月20日(农历二月二十三)星期一《嵩山论禅》--六根清净”说:常听朋友说笑,自诩六根清净,以示清白,沒有乱搞男女关係。
六根是否包括性器(根)?其实,六根清净四个字,大有道理,并非上述浮浅之見。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,是从心理、生理、物理三方面来分析的。六根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,指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六根所接触的对象称六尘,指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这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。从六根接触六尘而產生识別与记忆,称为六识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构成一个活人的总和,称为十八界。由于六根作用,比如眼根贪色、耳根贪声、鼻根贪香、舌根贪味、身根贪细滑、意根贪乐境,故无尽烦恼產生,起贪、瞋、痴三毒,恶多善少,所以我们要修心,功夫禪定,持戒守护根门,清净六根。事实上,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,贪取不舍,就是六根不净;六根不执六尘,不受六尘支配与诱惑,得解脱自由,这自由的六根,才是清净的六根。说明白一些,所谓六根清净,不是断根,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,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,一尘不染,六根清净也!
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境內,东距郑州74公里,西距九朝古都洛阳70公里。嵩山是联合国公布的首批世界地质公园,是全国首批被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。嵩山称为中岳,是万山之祖,万化圣山。在嵩山核心区域,有中国現存最古老的礼制建筑汉三阙,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,道教第六小洞天中岳庙,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,还有中国現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、天文建筑观星台等。嵩山有36亿年史,当地球上所有陆地还海平面以下的时候,嵩山拔地而起,成为中华古中原文化发源地夏、商、周13代在此建都。地球六次大規模造山运动过程中,前三次命名均在嵩山。到嵩山你就会看到当年造山辟地运动是如何翻天倒海,严然一座地质博物馆。本居士因缘归依佛门禅宗,有幸七登嵩山。在那里学佛、修禅、品道研医近四年,为感恩师域,自号嵩山居士,下山以来,创佛门医道,立願弘法。
3月17日(农历二月二十)星期五《嵩山论禅》--四大皆空说: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,不是说空了酒色财气。
佛教讲四大皆空”,是沿用古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和佛教化的。因为地水风火是宇宙物理的,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,海洋河川属于水大,阳光炎热属于火大,空间气流属于风大,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,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,血液分泌属于水大,体温属于火大,呼吸属于风大,四大还是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。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根源,佛教不是這样认为。佛教以为四大僅是宇宙物象而己,观察四大目的,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,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,不执着,一旦把我看空,则归真,脱生死轮回。所以说四大到底还是物态的現象,并非宇宙真实面貌,当然也不包括精神界。为了容易理解,四大皆空可浅析把我看空”,电視中有时演僧人的会有這样台词老衲四大皆空,何惧生死……“。佛教认为宇宙为空,大象无形。就说四大也仅算五蕴”(色受想行识)中之一蕴,色蕴,属物质界,后四蕴都属精神界。佛教承认唯物论,又不受唯心论束缚,应该说佛教是唯识论者。這是后话了。
1、和尚。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音转而来,古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,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。在佛界只有精通经律,德高望重的僧人才能被称为和尚,有资格为人剃度、授戒。和尚原意应译为親教师。到寺院称僧人为法师或师父比较适宜。
2、尼姑。尼姑一词是中国人对佛教出家女性的俗称,但并不合乎佛制。中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传过来的,为尊重原意,经文中许多词字不作意译而作音译。尼在印度代表有尊贵的女性,并非佛教女性专用。佛教的出家女性,小的叫沙弥尼,大的叫比丘尼。中国明朝后以尼姑为三姑六婆之一,尼姑便有轻贱意思了。称佛门出家女性,老的称之师太,年轻称之师姑。统称师父也可以。
3、居士。居士也非佛教专有,中国《礼记》指有道艺的处士为居士,也含隐士之意。佛教《菩萨品》中有居士一词出現。说有菩萨示現在家相化度众生。后人便以在家修行的佛教徒(含男女)统称居士。故居士应属大乘佛教派系的在家修行者。
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強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系列医事活动。中医养生有食养、药养、针灸、按摩、气功等养生技术。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医理论始祖,绝大部讲治未病、养生。天人合一、阴阳平衡、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要素。还有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养生之根本。养精气神则阴阳平和,脏腑協调,气血畅达,从而保证身心的健康。
民国元老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沉浮,曾任政府立法院、监察院院長等要职。他代表着民国党、政界清廉、正统的一派。他一生淡泊、荣辱自安,深谙养生之道,享高龄长寿。他客厅高悬一幅莲花图,配着一副对联。上联:不思八九;下联:常想一二;横批:如意。常言: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不念它罢!常感恩、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,心胸豁达,境由心造,诸事皆顺。
佛教医学把疾病分为因中的实病”和果中的权病”。因中的实病就是我们凡夫由于各种业报所感召的苦痛疾病;果中的权病是指如佛、罗汉般圣人已达到沒有病痛境界,但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現身病,此病無苦痛,僅为方便示現,佛圣界没有心病。凡夫因中的实病外因根源于四大不调”,即:地、水、火、风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不協调。类似中医的六淫”,但前者涵盖面要大得多。四大不调”是致病的外在因素。内心的心病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,佛医认为心病主要是由烦恼產生,这烦恼由贪、嗔、痴”造成。由于凡夫内心攀缘外境產生妄念是致病的根本原因。修禪定功夫可以祛病就是这个道理。佛医的心病说比中医情志致病(七情六欲)要宽得多且深。可以说你要是修正道佛门,终身不病以尽形寿。另外,《佛医经》还具体到人得病有十因缘,即:久坐不食、饮食无节制、多忧愁、过劳、淫欲、嗔恚、忍大便、忍小便、忍呼吸、哈欠、喷嚏、忍放屁。这十條生活中方式关系人身心系统中入、住、出“三个层面,出了问题都会带来系列不良状态。佛家探究疾病生成的原因并作理论上概述,看来是有現代科学依椐的。
一、皈依。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归者归投,依者依托。即归投佛为师义。
三、十善。不殺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悭贪、不瞋恚、不邪見。
扫地也是修行的一项法门,寺院都有扫地僧一说。佛告门徒凡扫地者,有五胜利。一者自心清净;二者令他心清净;三者诸天欢喜;四者植正业: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。居士以为,能否升天做仙先不必说,但扫地确是清净观的具体表現。晨起,先打扫庭院。这也是儒家教导门生首训。齐家济国,一家不能扫,何以扫天下?佛门重視扫地,宅室如人,內心務必清净,才能践履世间万般修行。
3月9日(农历二月十二)星期四《嵩山论禅》:《福记》:勤耕读,能布施,此造福也;广田宅,鬻功名,此求福也。
造福者澹而长,求福者浓而短。做官本为造福之地位,而人却以为享福之乐窝。今之有居官者,不但为自己享福计,且为子孙享福计,百般搜索横财,以供享福之用。误矣!上天生尔为造福之人,今反为造殃之人,上天其肯宽宥乎?!造福享福二念,居官者人鬼关头。
3月8日(农历二月十一)星期三《嵩山论禅》:《养生说》:养生以养心为主。
人之心胸,多欲则窄,寡欲则宽。人之心境,多欲则忙,寡欲则闲。人之心术,多欲则险,寡欲则安。人之心事,多欲则忧,寡欲则乐。人之心气,多欲则馁,寡欲则刚。故孟子云,养心莫善于寡欲;多静坐以收心。寡酒色以清心。去嗜欲以养心。玩古训以警心。悟至理以明心。道生于安静,德生于卑退,福生于清俭,命生于和畅。天地需和气,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。人常和悦,五臟安。每日心胸一团太和元气,病从何生?!
了解中医,保健养生。居士说四诊:在立证、决定治疗方案之前,中医以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手段从病人身上收集各种信息,以便诊察断病。合称四诊。
1、望诊(望什么?)望病人神、色、形、态是否正常,可知病情大体状况。具体看眼睛是否有神,其次看身形肥瘦,再看牙齿是否坚固,也看腰腿是否灵便强健。整体上也看皮肤颜色青红黄白黑,色泽太过内臟肝心脾肺肾功能则有障碍。望舌体颜色是望诊中绝活,病人舌部反映气血的状态和疾疬性质。
2、闻诊包含听声音嗅气味。声音壮实微虚、呼吸音低气微都可察证心气虚实以及肺功能障碍症状;另外健康人沒有口臭和老人味,有異味者代谢功能失调,湿热病偏多。
3、问诊问什么?首先问二便是否正常,问病人疾病史、生活习惯……。将病人叙述作为判断参考。
4、切诊,俗称摸脉“正确的切诊包括号脉和按腹以及触摸病人身体。以脉象窺觉内臟病变:按压身体软硬觉虚实。後语:中医是一门古医学,如阴阳、五行、臟象等会使初学者望而生畏,感觉玄虚,雾里看花。切脉好象神化天工似的。這世上,大道至简!如果你無缘做个专业中医师,大可不必去深究关脉、迟脉,我想有的医师他十年八年也末必能搞清楚!只不过摆个架式而己。我个人觉得望与闻最受用,你清我明。望而知病上工,闻而知之神通。都一清二楚了还切什么!哭闹的婴孩,痴呆的老人,还有半睡半酲,风尘而来的人,你能切出真名堂?实践中,我就常用望眼睛、舌部;闻体味、口气来判案,好学管用。
3月3日(农历二月初六)星期五《嵩山论禅》:苍天有厚生之德。了解中医,保健养生:(二)人为什么会生病?中医将导致生病的因素归纳为外因、内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。
1、外因,是指从外部侵入身体的病邪。主要指由于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原因、一般分为风寒暑湿燥火”六种病邪。有时也称六淫”。
2、内因,指每个人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即体质。包括先天体质強弱和情绪变化精神承受能力,即后天形成的综合体质。中医重视七情”(喜怒思忧悲恐惊)对身体的各种影响,认为七惰太过会对内臟造成一定的伤害,从而导致生病。
3、不内外因,主要指生活及饮食习惯方面致病因素。如偏食,饮食無规律、疲劳`、运动不足,还有外伤原因造成疾病。所以造成人生病的原因还是比较多的。尽量避免生病的原因发生存在发展,多数在主观上是可以做到的。如保持良好的饮食、生活习惯;险地莫涉,注意安全免外伤;天人合一,顺天时地情生活;情绪不能太过,达观、开朗、内心清净、随缘……。不因情志致病。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闻。莫見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發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音焉。
小孩婴儿时期身体一派阳气充足,古人視为纯阳之体。你留心的话会发現,小族哭叫大半天嗓子都不会哑,这是元气充足的表現。小孩功底為什么有這么厚呢?
1、心性率真,常生欢喜。据统计小孩一天平均笑180次,每次都发自内心。有小朋友看卡通片,笨笨熊、猫捉老鼠,从头笑到尾。成年人一天平均笑9次,还不敢保证里面几次是不是皮笑肉不笑。内心欢喜有益身心健康,可提升机体免疫力和修复力。
2、小孩在没有任何欲望情况下阴茎会自然勃起,早晨还常有这种表現。这是肾乞充足。后到青春期与成年期,阳气一破,这种表現就逐渐消失了。元气衰败的人根本就没有能力表現勃起,因为肾全虚空了。
3、小孩全身象小火炉,就是冬天也不怕冷。下雪的地方,小孩常在户外玩堆雪人,打雪仗,脸蛋红仆仆的,这都是纯阳的体現。阳气足,不知疲倦,这在小孩身上表現最为明显。他们玩一整天都不累,而带小孩的成年人都顶不住了。
4、小孩内心清净,任何时候都是真正的放松。而成年人心掛碍多,这无形中会消耗体力与精力。小孩不会为明天、后天、人际、生活操心的,一心一意玩,很享受玩。沒有雜念妄想,几乎沒有内耗,不伤精神。生活中,我们常見厚道、率性的人比较健康长寿,就是这个道理。
5、小孩全身都非常柔软,气血通畅,细胞营养充足,裂变分殖快且多,有助成长期。顶尖武功童子功就得在小孩时练成的。
总结:小孩有纯阳之体,印证人体内外相应。内心阳光清净,外在元气自然充沛,体力精力也旺盛;内心阴暗霉湿,贪痴狂婪,外在必然阴里阴气,从前宫里太监这特征非常明显,一旦掌权,势必祸国怏民。我们修行学禅定,就是要恢复本原纯善内心,元气自然恢复充沛,正能量在在体內汇聚,提升体质,许多内外顽疾都会不药而愈。要想拥有健康身体,学小孩内心纯真,从欢喜心开始吧。
明朝万历年间,江淮县境有人家沈氏,每天清早焚香三柱,跪地敬天,十分虔诚。二十年不懈。此事传到天上,玉皇大帝差遣一位天神下凡调查。是日,沈氏又如前复制。天神显現他跟前,神态威严,光芒万丈,沈甫伏在地。天神对他说:你每天虔诚持意敬奉天地,何事来由?沈答?我乞求上天让我有饭吃,有衣穿,無温饱之忧;无病无灾,身上有些钱,能各处走走玩玩。天神听后,顿思片刻,面有难色对沈说:你要是求官、求财我能帮你忙,但你現在求得是过神仙日子,我无能为力,要靠你自已修心行善,累积福报才能实現。说罢,天神便驾霧腾云上天复命去了。想想看看我们群里多数的群友应该都是在过着神仙日子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知足、不感恩呢?!
(一)养生之道,历史悠久。古代养生理论不外乎气功”、药物”`服饵三方面。历史在发展,理论在创新,新社会需要以少的代价换取全面健康的身体。健康主要由饮食、运动、睡觉这三要素保证。我们说食补不如动补,动补不如睡补。
(二)睡眠过程大部份脑细‘胞仃止兴奋状态,对外部各种刺激不反应,整个神经系统進入较长的、全面的休息境界。休养生息,储存能量,保证第二天有旺盛的精力开展生活。
(三)不熬夜,保证足夠的睡眠时间。超过十一点后还不去睡就是在熬夜。按照天地昼夜阳阴交替,入夜脑体力应转为静,不要动了。生理钟这时轮肝臟值日,你要不静休息,伤肝不利养血,外征人疲倦眼红,肝发表於目。长期如此则透支精力,有损健康延寿。
(四)睡觉时以侧卧为宜,不对门道窗口,特忌穿巷风。冬日还要保暖,被窝裡最好暖乎乎的,北方冬天睡坑是最好的睡眠环境。
(五)人身体有天生的修复与免疫能力,但这种能力的存在与强大只能由深睡觉而储养出来的好体质来保证。
(六)经常听人说我睡不好,或者神经衰弱,什么回事?你应该学佛修禅,学佛随缘放下,晚上心清净,毫无掛碍,就能入睡。吃安定药,麻醉神经,不能解决根本,随耐药性增強,药量也得增加。这些化学品积澱体内,祸害极大。苍天有厚生之德,祝君夜夜好梦鄉。
林则徐,福州人,清朝名臣。他一生守节洁身,大起大落,荣辱不惊,其佛、理、禅功夫极深。十無益”是他写的劝世名篇。存心不善风水無益,不孝父母奉神無益,兄弟不和交友無益,行止不端读书無益,心高气傲博学無益,作事嚣張聪明無益,不惜元气服药无益,妄取人财佈施无益,淫恶肆欲阴骘无益,时运不通妄求無益。
慈悲心一片,好肚肠一条,温柔半两,道理三分,信行要紧,中直一块,孝顺十分,老实一个,阴骘全用,方便不拘多少。此药用宽心锅炒,不要焦,不要燥,去火性三分,于平等盆内研碎,三思为未,六波罗蜜(布施,持戒,忍,精進,禪定,般若)为丸,如菩提孑大,每日進三服,不拘时候,用和气汤送下,果能依次服之,无病不瘥。切忌言清行浊,利己损人,暗中箭,肚中毒,笑里刀,平地起风波,阴谋天下乱。以上七样,须速戒之。以前十味,若能全用,可以致上福上寿。若用其中四、五味者,亦可灭罪延年,消灾免患。各方俱不用,后悔无所补,病入膏盲,亦难疗矣。十味妙药,不费药金,不劳煎煮,何不服之。
了解中医,保健养生。(一)中医行业词语。五行:金木水土火。五脏六腑:心肝脾肺肾,胃、胆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、三焦(胸腹腔)。七情六欲:喜怒忧思悲恐惊,口鼻眼耳身意。六气(六邪或六淫):风寒暑湿火燥。
四性一温热寒凉:五味一酸苦甘辛咸。中医治病方法=一把草(方剂君臣佐使、药引子);一根针(十四经络与360个穴位)。八法”: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。八纲辨证”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。中医基本学说:1、阴阳五行学说2、脏腑与藏象学说3、经络学说4、病因学说5、诊断学说。中医名著:1、《黄帝内经》2、《难经》3、《神农本草经》4、《伤寒杂病论》5、《本草纲目》。
宗指禅学,禪宗以心传心,見性成佛,教外別传,不立文字。求佛智慧,要修禅定,若无禅定,念想不息,功德难生,如妄想不生,明見本性曰禅定。通俗说,禅定即外离相,内不动心。禅定不是死板板的坐着不动。生活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修禅入定。这依各人根性,打坐,喝茶,焚香,书法,打拳……都可以修禅。故有禅茶,禅香,禅行,禅拳一體之说。
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,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。通俗地说佛是大智、大悲和大能的人。
1、远離尘世,归隐山谷,親朋好友均不知居何处,此为小隐,经年修行可成小乘佛法,得大自在;2、大隐於市,居於闹市城邦,不为所动。教化众生,渡人济世,学生门徒均不知师为何者,此隐修成得罗汉果;3、無所不隐,隐無定所。大道无形,量周沙界。此隐者已成菩萨道,至佛也!
2月20日(农历正月廿四)星期一《嵩山论禅》:佛家认为,品味人生八苦,也能养心,是消除三毒(贪、嗔、痴)之良药。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、爱別离、求不得、五取蕴苦(色受想行识)。佛家说苦,并非消沉,而是蕴含着人生积极意义。而是让人觉悟,摒除贪欲与非分之想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随缘而不攀缘,少一分妄念,也少一分烦恼;少一些贪欲,也少受一些苦难。老病生死谁能替,酸甜苦辣自承担;一剂养神和胃散,二字慈悲泻肝肠。
: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,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病缘,臟腑失调天地变異是一切病果,疾苦命短自然灾害是一切病报,仁义礼智信是一切病药。
2月18日(农历正月廿二)星期六《嵩山论禅》:有些事不争就是慈悲,有些理不辩就是智慧,有些是非不闻就是清净,有些烦恼不看就是自在,不贪就是布施,断恶就是行善,改过就是忏悔,谦卑就是礼佛,守礼就是持戒,原谅就是解脱,知足就是放下,利人就是利已。在世如莲,净心素雅,不污不垢,淡看浮华。
2月17日(农历正月廿一)星期五《嵩山论禅》:善: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離;人为恶,祸虽未至,福已远離。
禪定(外离相为禅,内心不动为定)。禅智慧可以化解現实生活中困惑和烦恼。禅居生活将万象千姿回归本原,能定心,净心,明心,养心。心能清净则是真正的富足圆满。
2月15日(农历正月十九)星期三《嵩山论禅》:世间有人谤我欺我,辱我笑我轻我贱我,骗我如何处治乎?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,再过几年你且看他!
2月14日(农历正月十八)星期二《嵩山论禅》:天地虽大,春风不绿无根草;佛门虽宽,大道只渡有缘人。
2月13日(农历正月十七)星期一《嵩山论禅》:修行=修是修身养性,行是端正行为。断恶向善,改过立新。
2月12日(农历正月十六)星期日《嵩山论禅》:無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放下,清净,平等,关爱,慈悲,感恩。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”。
2月11日(农历正月十五)星期六《嵩山论禅》:朋友,你在忙嗎?每天都这么忙嗎?忙什么?!若無闲事掛心头,今生便是小神仙。
2月10日(农历正月十四)星期五《嵩山论禅》:心包大虚,量周沙界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。
2月9日(农历正月十三)星期四《嵩山论禅》:莫向外求一智者不较真,糊塗是高人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